
“总量自动运行正常,稳定工况下NOx波动<5mg,变工况下<10mg”,“分区自动运行正常,NOx不均匀系数低于15%”,“空预器分环升温系统运行正常,壁温提升>60℃”……
随着现场和工程师站频频传来捷报,锅炉精准喷氨改造项目顺利通过168h试运,科研总院东北院空预器堵塞治理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阶段性突破。
从“实验”走向“实用”,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与汗水、经历了多少次的磨难与挑战,其中滋味,郭思鹏拥有无比深刻的体会,因为他正是该项目的负责人。
“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会,没干过并不是逃避的借口”,在郭思鹏看来,只要有问题,就会有答案,而循环往复的学习、思考、研究、实践,是寻求正确答案的唯一途径。从编写第一份水解器性能试验方案,到带队开展第一次废水零排放性能试验;从承担第一项液氨改尿素工程调试,到负责第一个精准喷氨改造EPC项目。正是这样一步步探索,一次次突破,不仅为环保所填补了多项业绩空白,更使郭思鹏从一个勇于挑战、敢啃硬骨头的毕业生,逐渐成长为善于攻坚、爱啃硬骨头的技术能手。
敢啃“硬骨头”。去年夏天,郭思鹏负责在某电厂实施脱硫废水氟离子深度治理改造,由于行业内无同类工程可供参考,系统投运初期效果并不理想,但郭思鹏并没有放弃,他调阅历史运行参数,分析大量化验数据,准确判断问题原因,通过近四个月的药剂调配、设备优化、现场调试,最终在原水氟离子高于200mg情况下,成功将净水氟离子降至1mg,远超行业水平。
不怕“添麻烦”。郭思鹏始终把来自发电企业的每一通求助电话、每一份应急传真,都当作是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最大认可,不遗余力的帮助企业解决现场难题。“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而诊断设备故障、保障机组安全运行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不能辜负电厂的信任”,郭思鹏曾这样对新入职的同事说。2022年,某电厂在检修时发现除尘器存在严重的糊袋问题,需要将滤袋全部拆下清理。郭思鹏在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向电厂专工了解情况,并与其一同钻进除尘器,拿着手电细致排查,不放过任何一处异常。时值盛夏,除尘器内部闷热无比,汗珠裹杂着空气中的粉尘,像泥水一样在脸上流淌。经过详细的现场调查,并结合数据分析、样品化验等手段,郭思鹏确定脱硝系统喷氨不均、局部氨逃逸超标是导致本次糊袋问题的根本原因,后续他针对性提出措施及建议,成功帮助电厂从源头解决问题。
超级工作狂。“小郭干起工作来,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儿”,身边的同事都这样评价他。郭思鹏经常在完成一天的现场工作后,晚上还会坐在电脑前分析数据、编写报告、研读文献,一直忙碌到深夜。“热爱是最持久的动力”,郭思鹏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在某电厂液氨改尿素工程调试中,郭思鹏由于感冒服药,产生药物过敏,起了满嘴的泡,连吃饭都张不开嘴。“必须得住院输液,再拖下去会更严重”,医生看着血液化验单,面色凝重。为了不耽误调试进度,郭思鹏决定与赶来支援的同事进行轮班倒换,每天在医院输完液后,再打车赶往现场。“郭工,生病了还在坚持,让同事替你不就行了”,电厂专工看到郭思鹏手背的预埋针头后,投来惊讶的目光。“这项目只有我最熟悉现场情况,不能当甩手掌柜,半途而废”。就这样长达一周的时间,郭思鹏始终带病坚守在现场一线,最终确保工程按期投运。
在科研总院东北院,像郭思鹏这样“奇怪”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时刻守护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他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全力谱写属于大唐科研人的光辉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