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电站的进水口边坡出现滑移险情!一旦出现‘滑坡’,大坝安全和发电机组都会受重创!请你们尽快派专家到现场帮忙处置!”一通来自贵州某水电站打来的电话,科研总院水电院瞬间进入应急状态。两名青年技术骨干临危受命,连夜出发,一场确保大坝安全的技术保卫战就此打响。
精准把脉,科学研判定军心
星夜兼程,车辆在蜿蜒的山路上疾驰。虽无法在夜间开展实地勘查,但两人的工作早已开始。董旭在车上紧急查阅该边坡的设计和地质资料,试图从历史数据中先行捕捉风险脉络。商永喜则一直与电厂值守人员保持通话,细致追问险情细节:“边坡崩塌位置距离发电引有多远?最近的降雨情况怎么样?现有的监测点数据有何异常变化……”通过电话线,初步的信息流在夜色中汇聚,为第二天的精准诊断做着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次日破晓,两人立即奔赴现场。他们沿着边坡展开首次踏勘,记录每一处裂缝的走向、宽度和深度,检查坡体松动迹象和渗水情况,并向电站水工技术人员详细了解险情发生前后边坡变化的细节。现场踏勘结束后,董旭和商永喜又立即扎进地质资料堆里,逐项对比地质勘测报告、设计图纸与刚刚采集到的第一手信息,并结合近期水文气象数据,反复进行模拟测算与综合分析。
“大家放心!”经过48小时高强度的现场勘察与数据分析,科学的结论终于得出:“目前崩塌体没有进一步滑坡的迹象。此次险情主要因3号机耕路内侧开挖边坡较陡、土质松散,加之近期降雨共同诱发,但左岸上游侧边坡整体稳定性可控。”这一判断,为焦急的电厂工作人员在险情发生的72小时内服下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安全防线绝不能只停留在“暂时稳定”。基于对边坡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的综合评估,商永喜指着现场提出长远建议:“该区域人类活动频繁,需高度重视持续降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建议汛中、汛后持续加强巡查,并布设在线监测系统,对边坡位移和孔隙水压力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的转变。”这一建议,为随后智能监测系统的部署埋下了伏笔。
智能筑基,精心布防筑堡垒
为了彻底打消电厂的顾虑,董旭、商永喜回到水电院后,迅速结合现场地质条件、崩塌体范围和行业规范要求,研讨优化,制定出完备的边坡监测设计施工方案,并再次进驻服务现场。
再赴现场,挑战依旧。边坡地形陡峭、碎石遍布,施工空间极其有限,大型设备无法施展。时值盛夏,烈日灼烤着山岩,高温和随时可能出现的蛇虫为工作增添了诸多困难。尽管湿热的户外工作环境早已使衣背浸透汗水,紧紧贴在身上,但众人却丝毫没有放松手中的工作,并展现出相互间高度的配合和默契。基础浇筑、仪器安装、线路布设等每一项工作都井然有序推进。
就在系统即将完工时,众人突然发现监测仪器传输频率不一致。“我们马上去监测端重新设置端口数据!”黄贤涛、王子渊立即带上工具和设备,在电厂人员陪同下再次爬上边坡。他们顶着烈日,蹲曲身体调试设备,聚焦屏幕上的参数变化,完全顾不上顺着脸颊不断滴落在键盘上的汗水,直到数据流顺利连通。随着智能监测系统指示灯的成功点亮,所有人紧绷的神经终于舒缓,相视一笑间,满是攻坚克难后的安心。
硬件安装到位,“智慧大脑”更要跟上。在过后几周,商永喜、黄贤涛等人趁热打铁,轮番鏖战现实现场和虚拟空间,不仅成功完成了相应在线监控系统平台的开发,将边坡安全理论模型与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技术深度融合,并依托对边坡的三维精准建模,让物理边坡的瞬态变化在数字世界完成实时同步。这位24小时在线的“智能卫士”为生产企业汛期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来自服务企业的感谢信不仅是对科研总院水电院技术水平和工作作风的肯定,更是该院认真践行集团公司赋予的“三大责任”的鲜活注脚。未来,这群来自科研总院的水电青年将继续扎根一线,以技术为笔,以责任为墨,为发电企业的安全生产和提质增效保驾护航,在守护江河安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